装机玩家耳熟能详的CPU品牌厂家有两家,一个是AMD,一个是INTEL,它们的CPU在国内简称为AU和IU。AMD目前最新产品是9代锐龙系列,INTEL的最新产品是14代酷睿系列。
INTEL在酷睿系列发布之后走得顺风顺水,除了第8代性能有跨越式增长,其余每代性能都跟挤牙膏似的只提升5%-10%,所以产品命名也比较规律。
而AMD境况不一样,旗下的速龙系列原本跟英特尔的奔腾系列打得有来有回。奈何酷睿横空出世,以更先进的架构和制程完成全面碾压,还因此留下i3默秒全的传说,意思是仅凭酷睿i3默认频率就能干翻AMD全线产品,完全不需要i5、i7出手。
这种尴尬的场面一直持续到AMD锐龙系列的面世。
2017年,AMD发布采用全新Zen架构和14纳米制程的Ryzen系列产品。从此攻守逆转,从此至今,锐龙一边将架构从Zen1迭代到Zen5,一边将制程从14纳米升级到最新4纳米,反观英特尔被卡在14纳米节点多年,此时AMD慢悠悠打磨Zen架构,还用上了换马甲战术。
首先得声明,与USB-IF强行给旧标准改名不同,AMD是在新品上市时,给部分旧款型号改名后和新品一同销售,达到丰富产品线、方便区分、清理库存的目的。具体的细节需要先来了解一下AMD产品的命名规则:
以R5-7640U为例:
数字前的R表示定位,R3是入门,R5是中端,R7是高端,R9是旗舰。
数字第一位7表示代际,7800是7代,2022年上市;5800是5代,2020年上市。
数字第二位6表示系列,与定位对应,R9对应x9xx,R7对应x8xx和x7xx,R5对应x6xx和x5xx,R3对应x4xx和x3xx。
数字第三位4表示架构,4就是Zen4架构,3就是Zen3和Zen3+。
数字第四位0表示性能,当前面字符相同时,带0的性能低于带5的性能。
最后就是后缀,不带后缀为标准版本,带C、U、H、HS、HX后缀表示笔记本专用的低功耗版本,功耗和性能依次从低到高;带X、XT后缀表示高性能版本;带G后缀的是核显增强版本;带3D后缀表示搭载3D缓存的特殊版本。
同一代际的数字越大性能越强,不同代际需要看具体参数,比如在性能上:
R7 7800 > R7 5800 > R5 7640U
R5 7640U虽然领先两代,但是R5定位比R7低,而且是后缀U的低功耗版本,限制了性能发挥。
交代完毕,终于说到改名了,为了好理解,我们姑且把命名分为代和级,每年更新一代,每代有好几个等级。7800和7600同代不同级,7800和5800同级不同代,而AMD改名的规律通常是升代降级。比如R5 4600U升代降级之后是R5 5500U,R7 4800U升代降级之后是R7 5700U。
除了这两款,还有这些:
R5 5600U >>> R5 7530U;
R5 6600U >>> R5 7535U;
R7 5825U >>> R7 7730U;
R7 6800U >>> R7 7735U;
R7 6800H >>> R7 7735H;
R7 7840U >>> R7 8840HS;
R7 7840HS >> R7 8845HS;
R9 7940HS >> R9 8945HS。
所谓的换马甲,其本质就是核心不变。名字升级,如果按照这个规律,AMD和INTEL两家的同代产品有很多都是马甲型号,比如R5-7640U和R5-7540U,这两个处理器除了默认时钟频率不同,其他的参数一模一样,做出差异化也只是为了丰富产品线,适应不同价位的市场而已。
最后补充一下,除了电脑端,其实手机端也有换马甲的传统,比如联发科MTK。
在发布8200和9300后,发哥把以前的CPU也换了新名字重新上架了,比如说:
天玑700 改名 天玑6020;
天玑810 改名 天玑6080;
天玑930 改名 天玑7020;
天玑1080 改名 天玑7050;
天玑1100 改名 天玑8020;
天玑1200 改名 天玑8050。
高通也没得跑。
旧款的骁龙695现在换皮改名叫骁龙6s Gen3,性能比680好点,不如778G,不过高通现在最主要问题是命名混乱,各种6、6S、7、7S,后面还跟着Gen1、Gen2、Gen3,不知性能谁强谁弱,套马甲这种小事反而不重要了。
本来各家换代改名也是好事,方便消费者区分性能定位,可惜的是,在售的产品很多都是以前没清完的库存,导致新老款鱼龙混杂,分不清谁是谁,购买前需要仔细甄别。
#夏日生活打卡季#
相关教程
2024-11-17
2024-11-17
2024-11-16
2024-11-15
2024-11-14
2024-11-13
copyright © 2012-2024 win10系统家园 qdhuajin.com 版权声明